reader_final-(3).jpg
麥可生在一個家律甚嚴的家庭,親人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的貧乏,讓麥可
受到漢娜這樣一個陌生女人的關心後,無法自拔地投入依賴與渴望,出自
於內心青春期的衝動外,還有對冷漠家庭的反叛與逃避。在漢娜不告而別
後,麥可感到的是背叛。麥可不懂,漢娜離去的主因是因為即將到來的升
遷,會讓她不願面對的秘密曝光,然而一方面也包含漢娜對於耽誤麥可正
常社交怒吼的回應。

漢娜對於不識字的羞恥,或許可以從集中營的生還女孩的話看出一些端倪
。她說,不識字的猶太人並不多。讓我想到電影【街頭日記】,劇中提到
納粹崛起源於,當時在德國的經濟狀況並不好,從此推斷當時為了養家而
失學的孩子不少。於是有人起而高呼,將一切問題怪罪到猶太人頭上,認
為猶太人不僅人種比他們低下,甚至也搶了他們的工作,搶了應該是屬於
他們的好日子。(忘了是從哪部電影提到,猶太人很會做生意。)而成了
納粹。漢娜一直到坐了牢都還是不願面對這個難堪的問題,納粹主義的思
考在她年輕時便已經根深蒂固,她不願讓別人知道,她竟然比猶太人還要
不如。

the reader004.jpg
因為維護自己的自尊,讓她當年即使升遷在即,她選擇離職,
而進到奧茲威辛集中營擔任守衛。
之後來到電聯車當車掌,又面臨即將升遷調往內勤的漢娜,她再一次選擇逃避。
逃避,讓她間接成了殺人犯;
逃避,讓她的小情人最終選擇沉默;
逃避,讓她選擇擔下所有的罪孽躲進獄中。
一個念頭,一個決定,讓她生命最後的20年在牢獄度過


未受教育的漢娜,缺少可以去分辨對錯以及自保的機制。漢娜的思考很單
純,她是守衛,接受納粹的工作,就應該做好分內的事。坦白讓她成了其
他人必須斷尾求生的犧牲品。從還有被告做在被告席還能悠哉織毛線看來
,這場審判的意義表面大過實質。畢竟那是情勢下的行為,只要撇清、然
後怪罪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多少會法外開恩,畢竟這些懵懂無知的百姓最
多只是幫兇而非劊子手。法庭上的漢娜的形象讓麥可難以接受這樣的落差
。當年的漢娜如此風情萬種、老練、成熟與世故。如今坐在被告席的她,
無助蒼白,正無知地自掘墳墓。
the reader003.jpg
在性愛與生活上帶領著年輕的麥可的漢娜,
給人一種可靠、歷練豐富的印象,然而在面對受過高等教育的法官時,
漢娜的偽裝全都不攻自破...

麥可察覺漢娜不識字的實情後,在探視漢娜前,麥可卻步了。當年遭受背
判的少年、漢娜的影響揮之不去的男人、維護人權的律師以及必須擠出納
粹毒瘤的新國民四個身份在拉扯著。少年被背叛、遺棄的怨;法律人對被
告權益的爭取,不該是她的罪不能妄加;因為了解她、愛她,如果她都不
說了,我又有什麼資格幫她說;那是個清算納粹餘孽的時代,對她有利的
證據會成為一種對獨裁時代的開脫嗎?

麥可在二十年後終於鼓起勇氣去探望漢娜。那些複雜的情緒依舊在麥可心
中翻騰,基於初戀,他依舊為她朗讀,可是他無法忘卻她令人髮指的過去
,他問:「妳這幾年下來學到了什麼嗎?」他想藉由漢娜對屠殺的懺悔,
讓自己去原諒這個當年不告而別的女人。令漢娜難過的是,她終於放下自
尊學習閱讀、寫字,她多麼希望當年的小子可以給她回信或是一點誇獎都
好,然而沒有,麥可只希望她為慘死的猶太人懺悔,為當初的不告而別道
歉。

the reader001.jpg
麥可為漢娜朗讀充滿情慾的【查泰萊夫人】。
漢娜聽了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太齷齪、不堪入耳,
然而對照兩人裸身共浴的畫面著實相當諷刺  :P
生於二戰前的漢娜,思想某種程度上是保守且循規蹈矩的,
面對年齡差了近兩個世代的麥可,兩人接觸到的觀念與風氣有著相當大的落差。


對漢娜而言,不管她認為自己有沒有犯錯,她都已經接受社會要她贖的罪
了。麥可的研討會教授說:「這個社會的運作不是倚靠道德,而是法律。
」因為道德只能用來約束自己,唯有法律才是約束他人。所以你無法因為
對方不反省自己的行為而入罪或是要求他們自殺謝罪,也不能因為對方不
原諒懺悔的加害者而憤怒。因為那些事都與旁人無關。麥可對漢娜的偏見
是如此得深,對她的怨也蒙蔽了他,讓終於願意伸出手的漢娜墜落深淵。

獄監說最後幾年的漢娜似乎放棄自己了。其實那不是放棄,而是放手。漢
娜因為那些不間斷送來的朗讀錄音帶,讓她終於卸下幾十年來悲哀的自尊
,提起筆學寫字,因為她知道有人等她、還記得她、看顧著她。從麥可探
監卻步的那次可以知道,漢娜是期待有人來探望她的,她或許不知道申請
會客的是麥可,但在她長年孤立自己的生活中,她是希望有人能陪在她身
邊的,否則她不會讓年輕的麥可闖進她的生活。

the reader002.jpg
片中有不少漢娜打領帶或是整理衣容的鏡頭。
我想這暗示著不僅有社會主義思維對漢娜的根深蒂固外,
還有偽裝,穿著制服讓自己看起來體面乾淨,人們就不會注意到她的缺陷與秘密。
這或許也是麥可看見自己衣衫不整後,她的心防某種層面上鬆懈了,
而願意接受他的原因。


漢娜的哲學與那位生還的猶太女孩不謀而合。你不會在集中營學到些什麼
,除非你想從那個地方學習一些什麼。否則那對不管是猶太人或是當時的
德國人,那都只是一個歷史印記。從歷史印記得到的東西,不是學習,而
是經歷,經歷是自身的、是主觀的,所以你無法客觀地告訴旁人『你從你
的經歷學到了什麼?』,因為有些並不是上得了檯面標準答案。

麥可一直為漢娜扮演朗讀者,一直為她唸著書,他說她從未為他做過什麼
,然而他自己何嘗不是。年輕的他朗讀只為換來性愛,忽略了漢娜真正的
問題。上了大學,礙於過去的難堪,他選擇沉默,讓漢娜多坐了十多年的
冤獄。當了律師,他擅自地給了漢娜希望,卻又從不回應。一切都是因為
他走不出對漢娜的愛怨交織,他以為他是受傷的人,卻沒想到他傷害了更
多人。

the reader005.jpg
(這應該只是劇照,沒有出現在正片中。)
遇見麥可或許是漢娜一生中離知識、藝術與美的殿堂最接近的時刻。
我忘不了在單車旅行時,漢娜獨自坐在小教堂中聽著聖歌的模樣,
彷彿她的人生被洗滌了,彷彿她聽見了天使的聲音,
那些都是她一生中都從未能夠體驗的事。
稀鬆平常之事竟是漢娜的寶物,讓人不禁感嘆。


最後漢娜成為閱讀者。漢娜從只會聽到會自己讀,想法改變了,她終於不
再只是聽別人說,而是聽自己說。雖然她最終沒有對生還的女孩道歉,但
留給她的錢則代表對她的損失的賠償。生還的女孩僅收下代表那個時代的
錫罐,畢竟說道歉、說原諒,在數十年後的今天都沒有實質的意義,唯一
能做的只有接受,然後放下,然後繼續下一段日子。麥可直到最後才懂得
這個道理,阻礙你前進的不是過去的人或事,而是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流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