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電影版終於要在今年年底上映了,而今天也一口氣把小說看完了,
對我這個討厭看書的人可算是進度很快的呢 (挺)
看完小說後更加期待電影的呈現了。



真假虛實的情節在最後感覺到一絲哀傷。
或許有動物的故事、跟沒動物的故事都是虛假的,
或許Pi仍然窩在小艇上等待救援、等待死亡,
或許Pi從未能漂流到墨西哥灣,
或許他成年之後跟作者訴說經歷的過程也是在百般無聊中的海相的幻想。
或許就像那個流傳許久的小叮噹結局一樣,大雄是個植物人,
所有的冒險與故事,都是受困的心靈渴望卻未得的奔放。

Pi想用遵守自然法則的動物形象,
掩飾文明的人類一但面臨生死關頭也能變得如同野獸一般殘酷的真實。
用小小的粉飾築起大大的希望。
若是沒有動物的版本的真相為真,
最終了結所有生命的孟加拉虎,始終在本能與規則間拉扯,
宛如Pi在身為求生的猛虎,與身為訓獸人的自己間擺盪相同,
擬獸化後便能稍稍接受自己的不擇手段,
然而在滿足生存所需後,心中教人為善的信仰便讓罪惡感油然產生。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過這種極端處境下求生的經驗。
然而已經習於至商店取得食物的文明人,
殺戮是陌生且負面的詞。
雖然我們都知道食物是怎麼來的,但重重的分工與機械的代勞,
我們早已失去了對殺戮求生的真實感受。

即使身為訓獸人的Pi坦承了自己從素食者,成了血腥沾滿雙手也不皺眉的人。
然而在有動物故事的版本中,Pi僅殺害過魚類與鳥類,
這些非四足類的動物,在伊斯蘭信仰中,他們不吃也不殺四足類動物。
這些工作都讓理查帕克代理了。
為了保有心中那份僅有的理性也好,信仰也罷,
你總是要做些什麼讓自己不至於精神崩潰。

書中提到,人類最大的敵人是恐懼。
自我崩解,便是最大的恐懼。

透過擬獸與宗教,將自己不想面對的,以及想保存下來的分離開。
理查帕克最後頭也不回的走了,
因為他不再需要這個部份,也不想再後續的日子窺視這一面。
理查帕克是隻好大貓,他背負著他該承受的,默默地走了。

或許真相讓人難以下嚥,加點異想總是能在殘酷中綻露一些光輝,
就像拿糖果或是維他命給換了絕症的病人當藥吃,
它沒有療效,單純是安慰劑,
但卻也證實了心靈的治癒多少也牽動了生理的復原,
最終留下的只有結果,至於過程就挑個能撫慰你的去信吧。

畢竟世上這麼多宗教虔誠者,也是如此。
你能說他們盲目、無知嗎?
即使是又如何,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生存的信念的權利。



故事分析:

孟加拉虎→Pi
紅毛猩猩→Pi的母親
斑馬→台灣籍水手
鬣狗→粗魯的廚師

●紅毛猩猩在鬣狗吃了斑馬的身體時與之起了衝突。

→Pi的母親抓到廚師偷偷吃了他原本聲稱要用來當魚餌的水手屍肉,
 兩人起了衝突。

●鬣狗殺了紅毛猩猩,Pi說紅毛猩猩的頭在打鬥中消失了。

→廚師殺了Pi的母親,並切下她的頭丟向獨自逃往木筏的Pi。
Pi說他再也想不起母親的長相。

●正當Pi打從心底憎恨鬣狗,決心與牠一決生死時,
發現了躲在防水布下數日的理查帕克。於是孟加拉虎殺了鬣狗。

→從此刻Pi分化出另一個角色,負責從事他不願面對的殺戮。
鬣狗最後為孟加拉虎所殺,另一個面向的Pi殺了廚師。

●孟加拉虎吃了鬣狗與紅毛猩猩。

→Pi吃了廚師與自己的母親。

●正當Pi與理查帕克都目盲開始覺得大限已到之時,
在茫茫大海中,Pi遇見的另一個小艇上的生還者。

→Pi遇到了真實情況中的自己。

●Pi問對方說,殺過人嗎?吃過人嗎?
對方沒有回答殺人的問題,在吃人的問題上先沉默,才答先吃男的,後吃女的。

→真實情況中的Pi殺了廚師,然而或許他不認為殺他是殺人,
也或者他內心深處仍不願面對他終結一條人命的現實。
Pi吃了兩個人,先吃廚師,後吃自己的母親。

●對方從自己的小船移到Pi的船上,正當兩人都很高興有彼此做伴時,
查理帕克冷不防地把對方吃了。

→分裂成理查帕克與訓獸人Pi後,為了生存,為了免於自我被罪惡與恐懼吞噬,
理查帕克於象徵意義上吃掉了真實情況的Pi,
訓獸人Pi說,他覺得他心中有一部份隨著那個謎樣的漂流者死去了,
也意味著從此之後在Pi的心中,這段經歷就只有與孟加拉虎共同生活227天的版本。

●海草小島與狐獴。

→瀕臨死亡前的想像已經缺乏真實性。
相信是真的遇到了大批浮游的海藻,至於狐獴是什麼東西的投射就不得而知了,
應該也還是魚群吧。


Pi跟兩位日本調查員很快速明確的說完沒有動物的故事版本,
並結束在自己殺了廚師的那個段落,
之後獨自生存的200多天,小船上只剩下孤獨、封閉、本能與機械性,
顯然這些都不再具有意義。



整本故事其實都充滿了輕鬆與詼諧的氣氛,
即使是在茫茫大海中掙扎求生,似乎都不忘開開玩笑,嘲弄一下自己的處境。

宗教的本質並不是那尊偶像,或是那本經書準則,或是固定的儀式,
而是信念。

信念可以是任何東西,任何型態。
Pi對宗教的態度相當開放,身為三個迥異宗教的教徒,
而最終真的支撐他的準則,
卻是在動物園看到老虎獵殺山羊的那一幕在他心中留下的意義與印象。

萬物因自然而生,人類因萬物而生,宗教因人類而生,
宗教即萬物,萬物即宗教。
宗教本來就不該是徒具形式的空殼,而應該是對萬事萬物的包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流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