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看了一個月終於看完了,實在很不會看書哪……。這是一
部有趣、精采但又悲傷的紀實小說。是說,這本書都出版二十五年
了,而中文版初刷距今也十一年了,我竟然現在才看完,實在是非
常後知後覺……。orz

小時後發生的事,往往會決定成年之後的樣子,比利的幼年不斷地
遭到繼父的性侵與虐待,使他開始逃避眼前的痛苦,終究導致人格
的分離。雖然痛苦是由體內的「另一個人」去承受,但總的說來,
痛苦的仍是「比利」。

人格分裂最叫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便是,每個人格的年紀、智商、國
籍、體能完全不同,有的是斯拉夫民族、有的又是英國人或是澳洲
、紐約布魯克林人,而他們對於自身的背景則相當清楚,即便他們
身處在一的美國人的軀體中,而他也從未離開美國。然而,「他們
」所說的各國文化、語言、口音究竟是如何來的?人的大腦可以不
經過實質的學習,而擁有意識以外的能力嗎?抑或是那些外在表現
,最初只是一般人常有的刻板印象,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外界的資
訊與自身的學習而加深、茁壯?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一個人究竟承受了多大的苦痛,才會為了逃避
,而將自己撕裂成碎片。當然不是每個受到虐待的孩子都會人格分
裂,但是,痛苦是一定存在的,差別只在於每人對於痛苦的承受能
力與處理方式。因為比利承受不了繼父的虐待,於是退縮讓「丹尼
」去承擔;因為比利無法保護自己,所以「雷根」出現保護體內的
大家。由於每個人恣意地出現,導致時間與記憶的喪失,單就一個
人格而言,睜開眼睛發現自己身處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時間,不曉
得剛剛的「他」做過什麼,或是正在做什麼,只能疑惑的接著做「
自己」想做的,讓之後的「別人」去苦惱相同的事。

二十四個人都擁有二十四個背景,對於「比利」,他們像是旁觀者
,說他們擁有相同的記憶也不盡然,畢竟那是「旁觀」而來的,而
非「體驗」。直到於雅典療養院接受合適的治療,這二十四個人才
漸漸融合成「老師」,也就是真正的比利。

可惜因為有心人士的煽動,使得比利必須離開,到另一個糟糕的─
利瑪療養院─去。書的最後,比利再度陷入分裂,但比起早期的分
裂時的活力,這時的比利已經被一連串的上訴、審判,與利瑪的嚴
苛環境摧殘地放棄希望。

這樣的結尾讓然感到鼻酸,畢竟他努力並且多方地尋找,過去二十
多年那些失落的記憶,然後小心地將它們拼湊黏合,最終卻仍換得
遭到撕碎的下場。

不過那是1980年的情況,看完書之後,我極欲想知道比利現在的狀
況,wiki上說,他在1988年從療養院離開,並且定居加州,但不清
楚在這幾年當中,他是否仍待在戴頓司法中心(之後從利瑪遷往於
此)。離開司法中心的他,仍處分裂狀態,我想從那之後,他應該
再也沒有回到雅典療養院。


這個故事,最引人爭議的就是,當一個罪犯擁有多重人格的疾病時
,電影【致命ID (Identify)】開頭說過:「他需不需要為『大部
分的自己』所沒做的事情負責,或者說,因為這樣懲罰『大家的肉
體』。」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同情比利的遭遇,甚至為他遭受的不公感到不
平,我認為他確實需要治療,必須受到一定程度的監控。因為我覺
得,即使分裂出的人格是不同的個體,但那畢竟是從「比利‧密里
根」分離出來的,每個人格相信都反映出「比利‧密里根」這個人
不同的面向、渴望或是需求。比利體內有為數不少的人格擁有犯罪
傾向,這或許也透露出比利兒時在遭受虐待之後,除了產生恐懼、
畏縮的心理之外,還有反抗。

而當年民眾對於比利外出上街的疑慮也是情有可原,畢竟他是讓人
深惡痛絕的強暴犯,姑且不論當時犯下罪行的人格的動機,大眾只
知道犯罪是犯罪,不知道什麼人格分裂的高深理論,即便那可能是
真的。當然,有人認為那是比利為了脫罪所裝出來的戲碼。(可參
考電影【驚悚 (Primal Fear)】)但我想,若是我有可以表現出二
十四個不同的人格特質,還不露出破綻,我應該就有能力去犯罪而
不被逮到吧。:p

比利現在擁有一間 「Stormy Life Productions」,一該是製片公
司吧,今年開始籌拍他自身的傳記電影【The Crowded Room】,預
計2008年上映。很期待這部電影的完成,但演員是最大的難關吧
。因為比利的這段故事發生在他二十五歲以前,二十來歲又演技
精湛,可以詮釋二十四個迥異人格的演員還真是想不出來。目前
看來應該就是愛德華諾頓最有資格吧!除了他也詮釋過類似議題
的電影(【驚悚 (Primal Fear)】、【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而且他是娃娃臉,白淨斯文的外型,與比利確實有幾分神似。
總之,拭目以待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流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