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hemian_rhapsody_ver2.jpg

記得不久前公布本片劇照時,雷米馬利克的扮相與肢體動作簡直與佛萊迪一模一樣時,真是讓我十足驚豔。也就重新燃起對於這部波折不斷的傳記電影的一絲期待。然而,今日看完後,則肯定了本片的精華基本上就是,雷米馬利克對於佛萊迪極具特色的演出肢體動作的詮釋之外,以及電影如何精準複製,當年皇后樂團拆夥後重組的第一場公開演出1985年的「Life Aid」。除此之外,則是相當平鋪直敘,甚至讓人搞不太清楚這部傳記電影的重點,到底是皇后樂團的發跡,或是佛萊迪的生平與掙扎?然而,不管是哪一個其實都是隔靴搔癢,著墨不足。

電影的重心應該還是在佛萊迪身上的。不管是他外顯的才華、突出的性格,或是略帶悲劇性的一生,都是鎂光燈的焦點。在現實如此,而在電影也蠻倒是忠實呈現了,那個其他團員的邊緣感。縱使佛萊迪曾說,皇后樂團是屬於邊緣人的樂團,但無可避免的,永遠都還是會有人相較於其他人顯眼。

電影顯然刻意將佛萊迪那段濫交與吸毒的日子淡化了不少。除了現存團員的要求之外,或許也是不想再於同志與愛滋帶原上加強刻板印象。但這裡可惜的是,對於佛萊迪在性向上的掙扎,與對於愛與接納的渴求,劇本給予雷米的內心戲空間不足,導致雖然雷米的演出雖然很到位且用心,將佛萊迪的「印象」呈現地很棒,但是卻不夠深入佛萊迪這個「人」。老實說,我覺得這個劇本著實浪費了雷米馬利克如此精彩的表演。

尤其,電影片名就叫做「波希米亞狂想曲」,這首幾乎是佛萊迪暗示自身性向的告白,但是電影在這方面的連結卻著墨太少。就連樂團在農莊錄製這首歌時,佛萊迪一早在戶外抽著菸,但似乎因為前晚樂團秘書保羅突然強吻了他,而讓他想起了什麼,就轉身來到鋼琴前唱出這首歌的開頭,這一段劇情的推進與節奏其實有點奇怪,而類似的狀況也可以在電影其他地方看見,處處都有劇情或是場景轉換破碎不順的情形。

引述MPlus文章《Freddie Mercury的自我告解:〈波希米亞狂想曲〉》

最有可能的解讀為〈波希米亞狂想曲〉是「默丘里對自身同性戀取向的告解」。從「序曲」部分開始,默丘里處在一種幸福與混亂交織的尷尬狀態(Is this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他逐漸發現自己對男性有感覺,對女性的慾望則減少,儘管他與最好的朋友瑪麗已經交往了六年,但他也開始與男性親密地來往。他討厭這樣的自己但無法克制,漸漸地感到內疚。...在激昂的內心掙扎後,默丘里最終意識到自己沒有辦法解決所有問題,而且任何人都看得出來(anyone can see),於是他回到了最初的狀態。他反思先前所做的一切(也是這段比前面還平靜的緣故),他不確定未來也不知道一切會變成怎樣,但無論風(性取向)吹往何方他都無所謂了,就讓一切順其自然。

佛萊迪想要活得像自己,想要無拘無束,想要不枉此生。生命中不少轉折其實應該很動人才對,像是:佛萊迪終於對瑪莉開口,他覺得自己是雙性戀,但瑪莉直接告訴他,他其實是同性戀;當佛萊迪搬到新家時,邀請羅傑留下來晚餐,但羅傑需要回家陪伴妻兒,留下落寞的佛萊迪後,佛萊迪再次打擾已經展開新生活的瑪莉,希望可以與她聊天;或是瑪莉因久未能聯繫上佛萊迪,而直奔慕尼黑,卻意外瞥見佛萊迪走鐘的生活,然後兩人又在瑪莉說明自己已經懷孕,無法無後顧之憂隨侍在側,兩人當下情緒有點僵,等等橋段都應該達到某種程度的震撼或是心碎,但是電影似乎總是沒有抓到那個情緒的點,而讓整部電影就這樣平鋪直述、缺少起伏地演完了。當然,若是劇本是想透過Life Aid的經典演出,來總結佛萊迪的性格與一生,單就這段劇情是成功的,但仍舊差在前面的不管是格格不入、爭吵、拆夥、分離或是孤獨等的低潮鋪陳不足,導致後面不管是Life Aid牽動人心的演出,或是藉此象徵佛萊迪的完整,好似都缺了臨門一腳的觸動。

本片中比較關鍵的劇情線是,當樂團出道久了也成功了,三名團員也各自有了家庭,反倒是最早結婚的佛萊迪,則因為性向的關係,不得不對他此生的摯愛—瑪莉—放手。這樣的孤獨感,也就讓他在各式各樣的狂歡派對、酒精與毒品中流連迷失。格格不入一直是用來形容異類、邊緣人,但傑出,其實也是一種格格不入。佛萊迪綜合了兩種極端的格格不入,他是搖滾樂團中的男同志,當其他樂團的主唱的包廂裡是裸體辣妹時,佛萊迪的「後宮佳麗」們只能悄悄地來再悄悄地走。他對瑪莉的情感無疑是真摯的,但是當他對瑪莉告白自己的性向時,卻仍希望瑪莉可以留在他身邊,瑪莉問他想要在她身上得到什麼?佛萊迪答「近乎一切」,反過來說,佛萊迪能給瑪莉的也是「接近一切」,但永遠無法完整託付。所以,佛萊迪一方面在情感關係上是邊緣族群,另一方面又是整個樂團的靈魂人物,一邊是躲躲藏藏避免曝光,一邊又永遠伴隨著鎂光燈,沐浴在目光之下。這樣的生活衝突其實很有戲劇張力,可惜電影完全沒有掌握到這個部分。

所以,他人生最後的伴侶吉姆曾經對他說:「當你也愛你自己時,再來找我。」道盡了佛萊迪多年來對於自己是誰的迴避。當佛萊迪接受了感染愛滋的事實之後,他向團員宣告他不要當個樣板式的被害人,這個病或許會讓他提早辭世,但不會妨礙他接下來的路。於是佛萊迪終於去找吉姆,然後一起見了父母,接著登上Life Aid的舞台,打從靈魂發光發熱。這一段的劇情推展不錯,但還是可惜有些跳太快了。

看完電影其實有點讓我想起之前去利物浦參觀披頭四故事館的感受。那時在禮品店閒晃,想說要買什麼小紀念品,而店內自然是披頭四組曲連播,最後我發現,其實不管是上衣、磁鐵別針、或是什麼人物玩偶的,都不用買,他們留下的創作與演出,其實就是給我們最好的紀念了。所以,像這樣的傳記電影,或許動人程度永遠都比不上你直接聽他們的歌,而尤其是當年人就在Life Aid現場的樂迷,或許,這部電影其實呈現出來的氛圍仍不及當年的百分之一吧。

本片最大的問題終究還是劇本缺乏重點,兩個小時內卻塞入了從成軍到暫停活動的15年光陰,風靡全球的盛況只能用細數巡迴城市字卡的方式草率帶過。即使電影最後強調的是皇后樂團就是他們這些怪胎的家、他們是一家人的概念,但過程中卻也未見太多關於這四個人的革命情感,或是媒體獨尊佛萊迪後,造成彼此間的嫌隙。就連保羅煽動佛萊迪單飛、企圖利用佛萊迪在性向認同上的弱點掌控他的劇情,也都不夠深入佛萊迪的內心世界。導致整部電影樂團這裡說一點,佛萊迪的性向這裡說一點,看似幾個樂團歷史的大事件都演出來了,但是卻仍不足以讓觀眾掌握到,究竟皇后樂團在當年是怎樣創造了一個盛世?究竟佛萊迪是如何在這樣缺乏歸屬的孤獨中走過來?

但還是要稱讚一下電影的最後一幕,四人謝幕的慢動作畫面的構圖很美,三名樂手背對鏡頭,雷米飾演的佛萊迪以招牌的體態轉了一圈,先是看向觀眾,然後往後看向鏡頭(團員),接著往鏡頭右方半退場。此時的佛萊迪已經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世,而1985年這場盛大的Life Aid演出,或許是他走下人生或是演藝舞台前,留給世人的最美好記憶了吧。

arrow
arrow

    不流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