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oween-poster-3.jpg

令人意外的好看!劇情基本上跟1978年的版本差不多,反正就是麥克邁爾斯又從精神病院跑出來,然後沿路殺人的故事。但是整體的編排自然是一掃古早那種,以現代眼光來看過於陽春的驚悚。不管是在攝影或是走位運鏡都更加符合現代人的觀影習慣,所以即使是這麼單純的故事再演一次,仍然是蠻精彩的!

配合這部洗盡黑歷史的續集上映,前幾天才把1978年版本看過一次,當時就在想,這部40年前的恐怖片也太無聊?演員演技都浮浮的,殺人手法也是亂單調的。後起之秀【十三號星期五】的傑森,留給影迷的印象恐怕比麥克邁爾斯還深,傑森五花八門的殺人手法(光是穿過床板把凱文貝肯刺死就夠好看的了),以及電影帶來的血腥度,比起來可能更加「刺激」得多。

所以本片一開始也透過角色自嘲了這一點,說道:「四十年前的麥克邁爾斯,也不過是用菜刀殺了五個人,是能有多可怕?」畢竟這四十年來,大家看過更多更殘忍、死傷更多的事件。劇情呼應了我這個四十年後才看過原版的人的想法,讓我覺得續集編劇考慮得相當周全。所以,續集的一個目的,恐怕是要告訴新一代的觀眾,當年這部電影有多嚇人、多具萬聖節代表性的盛況(?)。

當然,在幾十年前,追著青少年殺人的劇情就足夠駭人了。現在的電影自然沒辦法這麼直線,本片無視過去羅伯殭屍及之後製作的數部續集,直接延續當年約翰卡本特指導的首集,描述親眼看到被麥克邁爾斯屠殺的好友屍體,又數度逃過刀口的蘿瑞,在這四十年間的變化。與其說這是恐怖片,或許更像是描述面對並處理創傷壓力症候群的心理治療電影!因為主角是蘿瑞,外加她的女兒與孫女,最後的「大戰」雖然沒有體力取勝的近身肉搏,但卻符合類型電影的智取公式,算是將「弱點也可以是優勢」的精髓發揮的不錯。母女連手那一幕真是讓人有起雞皮疙瘩的小感動。

不太確定1978年的【月光光心慌慌】是否為這類類型電影的濫觴?因為從此之後,幾乎九成以上的恐怖片,多是女主角(還要是相對「清純」的,後期經典【驚聲尖叫】、【詭屋】都有帶到這個重點)對抗頑強殺不死的反派,男性角色多半在電影前半場都會死得差不多,然後女主角絕體絕命、奮力一擊後倖存下來。雖然這類電影也往往伴隨著裸露與性愛橋段,但某種角度來看,這樣的恐怖片其實也是蠻女性主義的。

本集續集重現了不少原版中的經典鏡頭,像是四十年前,蘿瑞坐在教室裡,往窗外看出去,看到麥克邁爾斯站在對街;本片則是孫女坐在同一個位置看出去,看到外婆站在對街。除了再次重述英雄與反派其實是一體兩面的理論外,當年的麥克邁爾斯現身時帶來的不祥感,而如今則是,即使外婆疏遠了女兒孫女,卻仍舊看顧著她們的溫暖,是本片一個做得很好的重現與對比。

本片有趣的還有自媒體記者與心理醫師的設定,讓我覺得編劇其實也有想要打臉那種所謂「深度梗」的意味。像是兩名記者自以為可以處理麥克邁爾斯這個題材,以為麥克與蘿瑞之間肯定有什麼神秘的連結,試圖找出麥克為何如此殘暴,以及蘿瑞為什麼變得如此神經質,好寫出一篇事出必有因的調查大作。前幾天看原版就在想,最後竟然是由負責治療麥克的心理醫師開槍殺他,還主張將他處死,讓我覺得這醫生也太不適任。然後本集就給觀眾一個,保護「病患」保護到腦子也跟著壞掉的心理醫師。他對於數十年都解不開麥克這個謎題而感到挫折,他或許也與那兩名記者一樣,都想理出所謂的關連,想知道麥克殺人時在想什麼?所以他最後也採取了激烈手段,想要「感同身受」麥克的思路,當然最後仍沒如他所願。

當兩名記者訪問蘿瑞時,說道,他們非常好奇麥克的思路之外,也想知道蘿瑞「變成這樣」(與世隔絕的神經質瘋婆子)是怎麼回事?蘿瑞則是輕輕地回嗆了,表示:「為什麼外人總是對加害者充滿猜測與好奇,但是對於受害者卻如此語帶批判?」倒也是一語道盡近年來一些社會議題呈現出來的現象。總覺得這似乎也反映某種崇拜強者的心態?畢竟不管是殺人或是性侵,都是權力慾使然,當一個本來不被人群關注的人,突然接連傷害了那麼多人,對於當中的為什麼感到好奇,或許也帶有某種為人所不能為的扭曲崇拜。而那個唯一倖存的生還者,他們是被傷害的弱者,還是倖存下來的強者?又或者他們是一個難以征服的目標?然而,受害者們是否有主體性?又或是他們在旁人眼中,總是環繞在那個加害者中心的一個附屬品而已?所以當那兩名記者訪問蘿莉時說:「我們想要知道妳與麥克那一晚的事。」說真的是一個蠻詭異,而且很抽離同理心的句子。對於受害者而言,相信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名字永遠與加害者綁在一起。

但是這不表示,加害者帶來的傷害並不存在,而是外人永遠無法明白或是想像,那些留在心上或是腦海中的傷痕。蘿瑞總是要面對然後處理它的,旁人或許可以支持她,但不能為她代勞。所以,雖然本片仍可以看成是一部類型恐怖電影,但是人物設計上算是很用心。給了傑美李寇蒂斯這位開創恐怖片盛事的尖叫女王,一個很溫情柔軟的句點。

arrow
arrow

    不流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