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太滿意這張海報 ~"~ 
我最喜歡的是,羅伯與莎曼珊追鹿追到一個漆黑的廢棄屋中,
一個人與一隻狗狂奔衝向窗邊微弱光線那一幕,可惜這個畫面似乎沒有做成海報。
 

昨天看完電影後,就去書店買了原著回來看。花了幾個小時看完小說後,發現
電影和原著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的兩個故事,除了地球上唯一的人類這個基本設
定外,故事進行、角色設定甚至是結局都大相逕庭。原著是設定1976到1979
年的洛杉磯,主角羅伯奈佛是個普通人,沒有生化學位,也不是軍官,對於造
成全世界人類滅亡的瘟疫所知極少,是在這百般無聊的三年中為了找點生存的
意義才逼著自己去分析這場瘟疫的肇因。在這三年中他也竟然學會了合成對抗
疾病的抗生素,或許有點不可思議,但對於一個沒有其他事好做的人而言,你
也很難說這不可能發生就是了。原著中被感染者分成兩種,一種是完全感染者
,原著中直接稱它們做吸血鬼,跟隨嗜血本能的野獸般生物;另一種則是半感
染,雖然一樣懼怕陽光,但仍保有人類原有的思考與溝通能力。

電影裡將這兩種感染程度綜合成了『Dark Seekers』。Dark Seekers初看以為
它們就只是一種嗜血活死人或者你也可以說是病患,行為狂暴,沒有基本的人
類行為模式。但是在羅伯看到他自己刻意擺設的模特兒被移到另一個地方時,
我若是羅伯我也會陷入劇中的不安與恐懼。這麼多年來,雖然不放棄尋找與自
己相同的生存者,但隨著時間流逝都無人回應,也就越來越確信自己是世界上
唯一的人類。當這樣的惡作劇發生時,有兩個涵意,一是這不會是人類所為,
因為如果對方跟他一樣急欲尋找同類,哪還有心情開這種玩笑;二是那些所謂
的Dark Seekers,不如他所想的只是一種跟隨本能行事的猛獸,他們不僅會計
劃、有組織、會學習,更糟的是它們沒有惻隱之心。 

電影裡我很喜歡的一段是,在安娜母子救出羅伯後,長期未曾接觸人類、未曾
與人交談的羅伯一時對於他人的問題與對話無法反應而暴怒。雖然過去他常常
跟狗兒莎曼珊講話,但那稱不上交談,因為對於一個不能回應的狗兒或是模特
兒,羅伯只是說出他想說的、他能說的。當他人回應他時,那已經不是他那退
化的應對能力所能應付的。所以我很喜歡羅伯藉著史瑞克電影中的台詞說出他
的心聲的這一段,因為這樣複雜的心情與說法,單要靠自己去表達出已經是不
可能的了。而羅伯就好比史瑞克,藉著史瑞克的這段台詞似乎也有點反應了原
著裡最後的「羅伯意識到自己是個怪物。」

 與世隔絕與自以為是的想法,都讓羅伯忽視了這個災後世界的變化。原著中的
羅伯最初會挨家挨戶的搜尋染病者,然後以尖木樁將其殺死,他沒有察覺這些
染病者間的不同,沒有發覺其實那些半感染者漸漸組織起來準備創造一個新世
界,而他與其他的吸血鬼們都是這些新人類的敵人。電影中的羅伯則是自溺在
拯救紐約市的病患,這或許可以說是他對小女兒的承諾。當安娜說出外面還有
其他生存者聚集時,羅伯不願相信,或許是因為他廣播了三年都不曾有人回應
所致,雖然羅伯的廣播中不停強調他可以提供食物與保護,他可以拯救大家,
但事實是他是希望有人來拯救他。若安娜所說屬實,為什麼都沒有人來救他?
為什麼都沒有人來找他?我想這或許是羅伯不願相信的因素之一,接受自己是
地球上唯一的人類總是比較好過,至少沒有被遺棄、被遺忘。 

至於羅伯為何不離開他所屬的城市,原著裡特別提到,羅伯只去可以在白天來
回的地方,這也解釋原著裡沒有安排有與羅伯一樣的生存者來找他,因為即使
有,其他人勢必和他一樣,被夜晚囚禁在自己所屬的城市。而這點對照電影中
的安娜母子或許可以算是 bug。電影中的羅伯不停強調他必須對這座城市負責
,即使在疫情無法控制的那三年中,他也不曾嘗試離開,或許是因為他不知道
他還能去哪裡。三年前他曾對妻子說他會去找她們,然而妻女的直昇機就在自
己的眼前爆炸,他沒了離開紐約的動機,雖然留在紐約盡是不好的回憶,但至
少還是他與家人共同的關連。而原著裡的羅伯曾自省,在妻女都染病死亡後,
他這麼愛她們,為什麼沒有隨之而去?反倒是採取囤積糧食、強化住所這樣保
護自己的方式?書裡的解釋是這是人類的求生意識,生存是一種本能。而人在
絕望之中總是還會保有一絲希望。另一方面也是一樣,這個地方是他的妻子的
墓園,是他的女兒的火葬場。兩個羅伯都因此離不開他們所屬的城市。 

原著與電影中疾病的造成都來自人類的『好戰』。原著中提到疾病的形成與擴
散,與昆蟲跟一場爆炸有關。原著裡有一句話「我們贏了那場戰爭」,那場戰
爭是什麼,書中沒有說明。或許可以推測是為了解決某種病蟲害而啟用生化武
器,使得蟲子為產生抵抗力而促進牠們突變,也形成瘟疫的導火線。電影中則
是與癌症的戰爭。然而追根究底,這都可以算是人類利用科學與大自然的作戰
。不論是蟲害或是癌症,多是人類過度開發所致,是自然界平衡人類數量的手
法,只是人類不願接受天擇,因而利用生化或是醫療等進步的武器,不斷地與
自然界抗衡,如此惡性循環,終將反嗜人類。 

原著與電影的結局也大不相同。原著給了一個頗為殘酷的結局,電影我覺得是
太溫馨了,也因此即使都一樣叫做『I Am Legend.』,但卻帶來截然不同的感
受。原著最後,羅伯被半感染的新人類囚禁,他這時確實地明白到,他真的是
世界上僅存的(舊)人類。新人類的組織漸漸壯大,計畫性地殲滅吸血鬼以及
羅伯。當世界上只有你跟其他人不同時,你才是所謂的怪物。當初羅伯自以為
英雄地在白天刺殺半感染者或是吸血鬼時,那是以「自己才是正常」這樣的舊
社會觀點出發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再合理不過。當世界被新人類、新社
會接管後,羅伯所象徵的舊時代則必須消失。當然有趣的是,雖然這些半感染
者被稱作新人類,但在行為模式上似乎與過去並無不同,剷除異己是人類根深
蒂固的劣根性。原著中的羅伯自我了斷前有這樣的一句話:「我,已經成為了
傳說。」羅伯的死亡不只使他自己成為傳說,也是代表人類成了過去、成了傳
說。雖然感傷但是卻無法避免。 

電影則是讓羅伯成了「傳奇」。翻成傳奇就跟傳說有很大的差距。而電影最後
讓第三人去訴說羅伯的臨終,似乎挺違背那個『I Am Legend.』的題目。怎麼
說電影的結局挺溫馨的呢?至少它告訴觀眾世界上還有其他跟我們(或是羅伯
)一樣的人,我們並不孤單。而前面的堅持也有了回報,希望之鴿還在我們這
邊。不像原著最後的絕望,世界拋棄了你選擇了另一個族群。電影還是頗有人
定勝天的味道在,即使羅伯最後犧牲,但他終究研發出『解藥』,只是這樣算
是有點不太合乎這種故事的初衷就是了,因為這樣一來人類還是沒有學到教訓
。電影最後羅伯隔著玻璃對著染病者大喊:「我可以拯救你們!」其實就跟電
影一開始研發出癌症解藥的科學家沒有兩樣。只是電影沒有在這方面著墨,而
是著眼在「誰才願意被拯救?」羅伯執意的研發解藥,目的在拯救哪些狂暴的
染病者。在羅伯得知它們還有一點人類的組織行為時,才會隔著玻璃對它們大
喊。只是,它們真的想被拯救嗎?看著身後瑟縮的安娜母子,他才明白他一直
都搞錯對象了。尤其當他遇見跟他一樣的生存者後,解救感染者的動機似乎也
開始搖搖欲墜。 

陪伴,是原著與電影中不斷提及的部份。羅伯研究解藥多少是帶有想要有個人
類作陪的目的在。電影中的羅伯還有一隻寵物,原著中的就真的是形單影隻。
電影中的羅伯對著自己安排模特兒對話演戲,在異常的世界中佯裝正常,雖然
他已經有一隻寵物,但人還是渴望與人接觸,「浩劫重生」中,主角在排球上
畫了一個人臉,與人型物體對話目的除了語言的運用,也提醒自己還是個人。

電影中的狗兒莎曼珊喪生那一大段,讓我哭慘了,緊接著羅伯回到錄影帶出租
店跟女模特兒搭訕那段也讓我感到悲哀。因此當我看到原著中,羅伯抱著那隻
好不容易信任他流浪狗,後面接一句:「一個星期後,牠就死了。」又差點讓
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原著中的羅伯在放食物餵養那隻流浪狗時,心中所擔心的
是狗兒會不會反而因為他的餵養,而成為他家附近的吸血鬼的目標。這樣的擔
心就好比電影中,羅伯叮嚀莎曼珊天黑了就自己先走。以及在追丟那頭鹿時,
在那間漆黑的廢棄屋中,羅伯雖說他必須先走了,但他還是留下直到找到他的
狗為止。

不管是原著還是電影裡,狗對羅伯都是很重要的陪伴。原著裡是羅伯長期來好
不容易遇到一個溫血的動物,而電影裡的莎曼珊更代表了小女兒的寄託。畢竟
那條狗是當下除了羅伯以外的唯一一個生命。電影或是原著中,那隻狗兒的死
亡都讓羅伯的心也跟著死去。因此當原著中安排一個女性角色─露絲出現時,
讓羅伯的生活掀起巨大波瀾。除了長年壓抑的生理渴求,還有心靈的寄託,但
是羅伯卻不敢像當初對流浪狗一樣輕易的付出情感,因為有了交集後,若是失
去就意味著更加痛苦。電影的改編實在相當仁慈,在羅伯失去愛犬後,馬上又
出現了一對母子陪伴他。雖然我覺得原著中,羅伯對露絲的渴望很合理,但我
在看電影時真的很怕羅伯與安娜會突然擁吻起來…。然而電影這樣的改編,也
將羅伯給聖人化了,沒有原著中不斷提起的生理需求,最後也為了安娜母子犧
牲,似乎都為『傳奇』這個解釋下了註腳。

電影中不斷出現的蝴蝶,其實還是讓我有些摸不著頭緒。唯一聯想到的就是「
靈異象限」中最後的『用力揮棒』…,似乎頗帶有宗教上的意味在。小女兒把
沙曼珊交給爹地,並說:「看,蝴蝶!」。莎曼珊的死亡讓羅伯採取自殺行為
,也讓他受到安娜(蝴蝶)的解救。羅伯的一意孤行讓他否決了其他的可能性
,安娜的出現讓他知道還有其他選擇,這蝴蝶或許帶有『蛻變』的意涵,毛蟲
必須消失,才能有美麗的蝴蝶,提醒了羅伯當下只有犧牲自己才能成就身後的
安娜母子,或是其他可能的生存者。(其實自己都覺得有點牽強附會XD)

真的要比較的話,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原著的結局,人類的行為為自己帶來毀滅
,把自己變成了傳說、歷史。只不過人類並未完全滅亡,他們將以新的型態生
存下去,然後再度佔領世界,然後或許在幾千幾萬年之後又將爆發另一個毀滅
性疾病,成就下一代的人類。人類在地球上依舊是一個棋子罷了,想要對抗大
自然無疑是螳臂擋車。電影的結局總覺得有些自溺了,雖然最後都是成就他人
,卻少了人類在天擇下本該滅亡的宿命感,卻多了一些宗教上的自我安慰。旁
白跟畫面也有些違和感,厚重的門後看似人類新生的桃花源,在我看來卻是苟
延殘喘的牢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流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