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本來沒有特別想看這部片的,
因為題材似乎就是又一個教師感化邊緣學生的故事。
不過奇怪的是,這類型的片還是有一定的可看與動人度。
這次的故事比較不同,片中203班的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團體,
而這些團體都處在一個危險的平衡之下,
不論男女每天都是在槍口刀口下掙扎求生。
種族的隔閡、幫派的對立,一個錯誤的眼神或是一句失言都將小命不保。
片中的幾段話很有意思,
「我們要學生到學校上課,然後他們不學,
我們卻說不要在他們身上浪費資源。」
「如果連教師都教得心不甘情不願,又要學生怎麼認真學習。」
而我很喜歡艾倫最後對他們說的:「不要把我當作你們失敗的藉口。」
這不也在叮嚀著他們別忘了自己已經改變,
他們都已經從過去的自己中蛻變,寫在早期日記中的困擾,
也因為跟隨艾倫的學習而變得不再是生活的重心,
只要你自己願意走出象牙塔,外面的世界就等著你去探索。
畢竟過去的他們在與艾倫針鋒相對時,都高喊著:「妳不了解我們。」
處境固然有它的困頓與不公平,
但說真的,每個人是不是也曾或多或少的把現在的困境怪罪到外在因素呢?
然後躲起來舔著傷口怨天尤人。
所以當艾倫宣佈不能再繼續帶班時,學生激動的反應固然讓艾倫感動,
另一方面確實也使艾倫擔心,如果他們只能接受一種規則,未來又將如何?
不了解這件事,除了對艾倫,也對他們彼此。
踩線遊戲很有意思,一條紅線看似將大家分開,
可是每個問題卻又將他們拉近,原來他們彼此間並沒有多大的不同。
最後每個人默唸著亡友的名字時,
對他們而言,早先所謂的奮戰死亡的言論似乎不再重要了,
如艾倫所說,死了就是死了,真的有人記得你嗎?
他們的朋友還能被他們懷念或許還算安慰,
但最該欣慰的是自己站在教室中懷念別人,而非被人懷念。
納粹大屠殺的故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
所謂的迫害不是只在長灘,早在六十年前,也有幾百萬人失去生命。
然而安妮的日記並不是教大家去怨恨,
而是在困境中不忘為生命奮鬥的勇氣。
若是六十年前,身在集中營中的小孩子都有堅毅的信念要活下去,
這些還有書念,還有房子住有東西吃的少年,
憑什麼如此輕易的去輕視生命。
劇中很細膩的一點是,在203班參觀完集中營博物館後,
幾個擁槍的都將槍枝丟棄了。
艾娃是一個很掙扎的角色,她一直被告知要保護自己人,
而她也如此催眠自己,即便她心中是很清楚是非對錯的。
她一度將自己投射在安妮的身上,她希望從安妮身上找到勇氣與對策,
可是在得知安妮死後,她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做決定。
不過她的問題更接近私藏安妮的吉斯太太,
吉斯太太選擇了對的事,選擇幫助安妮,而非選擇德軍─自己人。
或許不只她,而是203班中每個身處自己小圈圈的人都有這樣的迷思。
當你被逼著跟一個團體同化時,有好處一同分享,
然而一但掉入糞坑卻誰也逃不掉。
若這一切都是自己自願也就甘心承擔,然而大多數卻都是迫於群體意識。
很想離開,卻又怕被拉的更深,
所幸艾娃在法庭上拿出了她極欲改變的決心,說出了真相。
糞坑的臭味或許還會纏著她,但是她至少所見所聞都將是嶄新的景象。
要跨出改變的第一步總是困難的。
也因為如此一但有所改變了,也將更加努力以免重蹈覆轍。
203班的學生變了,艾倫也變了,
在她的人生掀起波瀾時,她也必須做出抉擇,
沒有人可以什麼都擁有,尤其當那樣東西不想再被妳擁有的時候,就只能放手。
相對的,203班的學生在他們的一生中,也不會什麼都沒有。
在美國,種族議題表面上是粉飾的,而私底下其實每個人心裡都很清楚。
多年來的仇視與根深蒂固的偏見都不是那麼容易消弭的。
片中資優班的導師義憤填膺地說著對種族的偏見,一旁的亞裔教師還瞄了一眼。
確實,白人不能大剌剌的表明自己是歧視者,
而白種人確實依舊握有絕大多數的資源。
在這樣不能誠實與坦誠的關係下,種族融合或許就只是個名詞。
如果身為教職人員都無法平等看待每個,
不管是聰明愚笨,黑人白人,美國人還是移民,
又要下面的小孩子如何相信自己在這裡的未來是有希望的,
既然前面毫無希望的可能,又為何要奮鬥與前進。
這類型的片不少是真人真事改編,
可是每次看卻都還是有著一種不真實感,像個童話。
或許我也被社會教育得悲觀了,總是會覺得怎麼會有如此奉獻的教師,
以及如此「容易」受教的學生。
當然電影的篇幅一定縮短了真實情形中的屢敗屢戰的長期抗爭,
或許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這樣的美事在生活中還是相對太少了。
學校教育或許是很重要的一環,然而家庭與社會若是不能配合與協調,
學校教師的擔子就會更重。
203班中幾乎每個人的家庭功能都是失調的,
他們最後寧願在學校跟大家做作業、與老師討論,也不想回家。
最後他們以黑人用語稱艾倫為『媽』,雖然是尊重的意思,
但他們何嘗不是也在艾倫身上獲得了失去已久、好似母愛的關懷。
在這過程中,艾倫很幸運的有媒體以及教育委員的協助。
這或許更是我覺得很童話的部份吧,
畢竟現實生活中如此的媒體或是委員真的不多。
懷抱熱血熱忱的教師絕對是有,
然而還是希望社會可以讓這些教師的熱忱得以延續,
畢竟這樣的教師的消失、麻木或是同化,
對整個大環境都是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