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看了一個月終於看完了,實在很不會看書哪……。這是一
部有趣、精采但又悲傷的紀實小說。是說,這本書都出版二十五年
了,而中文版初刷距今也十一年了,我竟然現在才看完,實在是非
常後知後覺……。orz

小時後發生的事,往往會決定成年之後的樣子,比利的幼年不斷地
遭到繼父的性侵與虐待,使他開始逃避眼前的痛苦,終究導致人格
的分離。雖然痛苦是由體內的「另一個人」去承受,但總的說來,
痛苦的仍是「比利」。

人格分裂最叫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便是,每個人格的年紀、智商、國
籍、體能完全不同,有的是斯拉夫民族、有的又是英國人或是澳洲
、紐約布魯克林人,而他們對於自身的背景則相當清楚,即便他們
身處在一的美國人的軀體中,而他也從未離開美國。然而,「他們
」所說的各國文化、語言、口音究竟是如何來的?人的大腦可以不
經過實質的學習,而擁有意識以外的能力嗎?抑或是那些外在表現
,最初只是一般人常有的刻板印象,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外界的資
訊與自身的學習而加深、茁壯?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一個人究竟承受了多大的苦痛,才會為了逃避
,而將自己撕裂成碎片。當然不是每個受到虐待的孩子都會人格分
裂,但是,痛苦是一定存在的,差別只在於每人對於痛苦的承受能
力與處理方式。因為比利承受不了繼父的虐待,於是退縮讓「丹尼
」去承擔;因為比利無法保護自己,所以「雷根」出現保護體內的
大家。由於每個人恣意地出現,導致時間與記憶的喪失,單就一個
人格而言,睜開眼睛發現自己身處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時間,不曉
得剛剛的「他」做過什麼,或是正在做什麼,只能疑惑的接著做「
自己」想做的,讓之後的「別人」去苦惱相同的事。

二十四個人都擁有二十四個背景,對於「比利」,他們像是旁觀者
,說他們擁有相同的記憶也不盡然,畢竟那是「旁觀」而來的,而
非「體驗」。直到於雅典療養院接受合適的治療,這二十四個人才
漸漸融合成「老師」,也就是真正的比利。

可惜因為有心人士的煽動,使得比利必須離開,到另一個糟糕的─
利瑪療養院─去。書的最後,比利再度陷入分裂,但比起早期的分
裂時的活力,這時的比利已經被一連串的上訴、審判,與利瑪的嚴
苛環境摧殘地放棄希望。

這樣的結尾讓然感到鼻酸,畢竟他努力並且多方地尋找,過去二十
多年那些失落的記憶,然後小心地將它們拼湊黏合,最終卻仍換得
遭到撕碎的下場。

不過那是1980年的情況,看完書之後,我極欲想知道比利現在的狀
況,wiki上說,他在1988年從療養院離開,並且定居加州,但不清
楚在這幾年當中,他是否仍待在戴頓司法中心(之後從利瑪遷往於
此)。離開司法中心的他,仍處分裂狀態,我想從那之後,他應該
再也沒有回到雅典療養院。


這個故事,最引人爭議的就是,當一個罪犯擁有多重人格的疾病時
,電影【致命ID (Identify)】開頭說過:「他需不需要為『大部
分的自己』所沒做的事情負責,或者說,因為這樣懲罰『大家的肉
體』。」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同情比利的遭遇,甚至為他遭受的不公感到不
平,我認為他確實需要治療,必須受到一定程度的監控。因為我覺
得,即使分裂出的人格是不同的個體,但那畢竟是從「比利‧密里
根」分離出來的,每個人格相信都反映出「比利‧密里根」這個人
不同的面向、渴望或是需求。比利體內有為數不少的人格擁有犯罪
傾向,這或許也透露出比利兒時在遭受虐待之後,除了產生恐懼、
畏縮的心理之外,還有反抗。

而當年民眾對於比利外出上街的疑慮也是情有可原,畢竟他是讓人
深惡痛絕的強暴犯,姑且不論當時犯下罪行的人格的動機,大眾只
知道犯罪是犯罪,不知道什麼人格分裂的高深理論,即便那可能是
真的。當然,有人認為那是比利為了脫罪所裝出來的戲碼。(可參
考電影【驚悚 (Primal Fear)】)但我想,若是我有可以表現出二
十四個不同的人格特質,還不露出破綻,我應該就有能力去犯罪而
不被逮到吧。:p

比利現在擁有一間 「Stormy Life Productions」,一該是製片公
司吧,今年開始籌拍他自身的傳記電影【The Crowded Room】,預
計2008年上映。很期待這部電影的完成,但演員是最大的難關吧
。因為比利的這段故事發生在他二十五歲以前,二十來歲又演技
精湛,可以詮釋二十四個迥異人格的演員還真是想不出來。目前
看來應該就是愛德華諾頓最有資格吧!除了他也詮釋過類似議題
的電影(【驚悚 (Primal Fear)】、【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而且他是娃娃臉,白淨斯文的外型,與比利確實有幾分神似。
總之,拭目以待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不流汗 的頭像
    不流汗

    paradoxical paradox

    不流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