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完食。

趁幾個假日的半夜終於把上集看完了  orz
最後一個章節有夠長,但看得叫人喘不過氣。
前面三百多頁,鋪陳北歐與加拿大各地的海洋異象,
在最後不到一百頁的篇幅,完成了海洋最終的目的。
不安感一步一步逼近,隨著一個又一個的場景轉換,
曾經是如此永恆不變的海洋,現在給人類的時間竟是如此短暫。 


前幾天才在Discovery看到未來替代能源的介紹,
其中一項就是本書中的主角─
甲烷水合物,或稱氣水合物(Methane/Gas Hydrates)。 
上集落落長寫了四百多頁,簡單來說是:
挪威國家石油在為能源開採發展新技術的過程中,於海底發現了一種蟲。
這種蟲以甲烷水合物上的細菌維生。
基於環境保護的原則,必須研究深海的能源開發對此蟲的影響。
最終的結果是,蟲犧牲性命挖開了支撐大陸棚的甲烷水合物,
不為食物,而是為了替古菌─以甲烷為食的細菌─開路,
微不足道卻又無法計數的古菌瘋狂的侵蝕海底大片的甲烷水合物,
細菌吃掉水分子籠中的甲烷,造成水合物晶體的分裂,
於是千萬年累積下來的甲烷水合物開始崩塌,數萬公里大陸棚滑落至海溝,
在海的最深層造成劇烈的震盪,有如地震一般。
於是,歐洲沿海全數遭到海嘯的侵襲,死傷慘重。

另一邊,在加拿大則是發生迴遊鯨群攻擊船隻的事件。
這邊的後續應該在下集會揭曉。 

目前看來很像是一個大自然反撲人類的故事,
只是故事中一直出現一個不明的深海發光體,
而這個發光體似乎與鯨群行為異常以及海底神風特攻蟲有所關係,
未來或許會有轉折,不過希望不要是像電影無底洞(The Abyss)一樣的轉折... 
那就太老梗了.... 

因為這樣的故事,真的讓我在聽到海豚集體擱淺的消息時著實驚了一下。
如同作者所說的,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生活了幾萬年,
對於海洋的了解絕對不比外太空來得多,然而人們對它卻是予取予求。
故事中是以近海石油開採為主軸,
在幾十年之間,海面上便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的鑽油平臺,
又因為貪婪,在快速開發的這幾十年間,將地球儲存億萬年的資源耗盡。
一但耗盡,這些平臺就像是鑿不出水的井一般遭到棄置,
曾經象徵繁華的鋼鐵水上工廠,最後成為賠錢的廢墟,
一道道像是海洋、地球上的疤,
造成疤痕的人不願負責,所以海洋開始真正的自我修護。

另一方面則是帶出海洋生物的困境。主要是利用賞鯨活動帶出這個議題。
人類所到之處都將造成影響,
深入無人之境觀察黑猩猩是如此,搭乘船隻進入鯨群活動範圍觀賞亦是。
故事一開始主角群中的兩位,對於鯨魚意識的辯論很有意思。 
人類有著高度開發的智慧,對於世界的事物可以快速有效的學習與適應,
當然或許在保育以及環保上還是不夠快。
因為交通工具的發明,人類得以遊走各大洲之間,
也因此造成一些不會遷移的物種遷移,破壞了最原始的生態。
雖說人類智慧高度開發,但那或是建立在人類不明白動物思考的前提上,
因為不能彼此溝通理解,人便會將動物擅自歸類,
並且似乎只對智商「接近」人的動物產生興趣,
將牠視做人類的延伸,才對其投出關懷。 
然而,這都不過是人類自以為是的浪漫情節,
我們不能理解並不代表動物們沒有自己的語言、智慧或組織。
直到海嘯發生的前幾小時,故事中的角色才驚覺海蟲、細菌與甲烷水合物間的關係。
這還是少部份,大多數人都只能在看見海灘上的浪花迅速後退,
或是驚訝地發現遠方的地平線消失在那堵黑色的牆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大限已到。
只有在這個時候,人類才會想到自己其實也只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看介紹說,烏瑪舒曼於2006年買下此書的電影版權,
拍得好的話,我想會是一部很精采的電影,
不過走向應該會類似前面提到的詹姆斯柯麥隆的無底洞(The Abyss),
因為對深海的無知而產生的不確定與恐懼應該會是主軸。
上集的故事中,我很期待看到深海探測器所拍到滿坑滿谷的海蟲的畫面,
以及鯨魚群攻擊賞鯨船這兩段。 
只是前面一大堆人名就得看電影劇本怎麼刪減了,
畢竟出現的人物與地點實在多到眼花。

小小抱怨:
中文版的翻譯實在有瑕疵,蠻多地方文句不順,
常常有漏了一個字的情況出現,或是前後文不符,
人名翻譯也不太合乎一般翻譯常使用的譯法。
如主角之一的「約翰遜」,我猜原文應該就是Johnson,
讓我想到卡通拼命郎約翰尼....囧
一般翻譯多會翻譯做「強森」,
其他的人名,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北歐人的關係,
姓氏多半跟平時常聽到的英美語系的不同,
看翻譯就知道原文應該也是落落長,
是說為了閱讀方便,或許可以不用逐音節翻,
畢竟這樣時在會看得霧煞煞...

-- 
看完,打完,肚子也餓了...= = 
來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流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